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忘情水 > 老情诗

[纪实回顾]《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

2016-07-30情诗网情诗网2000
内容摘要:《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主编:陈剑文。执行主编:老秋、东江水手
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
主编:陈剑文
执行主编:老秋  东江水手

诗路上,让我们结伴同行(序)
文/见闻

  应该说我是“中国情诗网”的老会员了,注册于2002年,许多与我同时间注册曾经很活跃的会员,甚至介绍我加盟到这个网站的好朋友,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很长时间没在网站论坛上照面了。但“中国情诗网”这个交流平台,一直稳步发展,并开拓壮大着,不断有新人加盟,其中不乏一些具备相当创作实力的诗作者,业已形成新旧共振的良性循环。
  我们都清楚,创办者以“中国情诗网”为名,并提倡单纯的某一种类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尤其以“情诗”为主打对象,更会使诗坛一些人侧目,或者认为有媚俗之嫌的。即便在以纸质品为主要载体交流的年代,情诗的地位也不是很高的,没有任何一本诗歌刊物,专攻情诗或情诗来命名,诗歌作者所创作的情诗也只能在报刊作为一个栏目或者补白之用,充其量算是风花雪月的一种点缀而已。对于这种偏见,我历来是不以为然的,不是早有人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的话吗?在我看来,无情的诗歌不是真诗歌,无情的诗人不是真诗人,因为每一首由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诗歌,一定是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就都是以“情”动人的,否则不管那诗的外在形式多么新奇,也只能算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
  其实,对情诗的偏见,缘于对情诗的理解过于局限爱情诗的范畴了,不可否认,许多人之所以走上读诗写诗的道路,恰恰也是由爱情诗开始的。不过情诗从大的范畴讲可以揽括亲情、友情、世情、乡情、人情等等,上应该是无所不包的。因此,创办情诗网站,推举情诗创作与繁荣,不是什么小情趣、小格调,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并在有机会有条件时,进行集团式的展示。
  中国情诗网在建网初期,是有过各种规划的,鉴于网络数据的虚幻性,很早的时候,就设想与纸品读物互补、互动,定期出版纸刊、不定期编辑出版会员作品集等,让更多的情诗精华作品淀积下来,以便不同层面的诗者交流、学习和研究。而今,在一批又一批热心会员的支持下,这些设想正在逐步得以实施,大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气势,如此,中国情诗网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情诗网的发展中,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不同时期加盟并带动网站论坛向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冲刺的会员,他们就是情诗网的中坚力量。这批诗作者诗学素养高、责任心也比较强,在自己潜心创作的同时,也更好地带动了网站的人气,并维持比较好的交流环境,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次推出的《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就是这批中坚力量组织的一次规模性的、集约式的出击,对他们的诗歌作品,我不想过多妄言他们创作水平的高度在什么位置,因为读者才最有发言权,我在只想明确地告诉大家,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各有各的精彩,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七个诗人从中国情诗网出发进行诗的巡回交流,他们将一路播洒诗情,酿造友谊,想认识他们或者想通过他们了解中国情诗网的朋友,都可以先读读这本书,认识这七个生活在不同地域、工作在不同岗位至情至性的诗人,他们是来自安徽的老秋、来自海南的南海之湄、来自山西的木雨梨香、来自广东的洁白精灵、来自河南的杜冷町、来自浙江的临荷听雨以及来自天津的黑土地。打开一本书,能够开启七扇心灵之窗,在闲暇之余,品位不同的丰富人生,或启迪、或借鉴,不亦乐乎哉!
  这本合集虽然顺利出版了,他们的创作步伐却不会停止,这只是他们诗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定将继续结伴同行,无论远方有多远,他们都相信,诗歌可以无坚不摧并最终抵达。


其实并不远(代后记)
文/老秋

  情诗之光依然流照,网络之情醇厚如酒。原以为网络友情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但在2005年深秋丹桂飘香的一个夜晚,我们经过反复酝酿和商讨,决定本着诗风相近、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的原则,组织木雨梨香、临荷听雨、黑土地、杜冷町、洁白精灵、南海之湄、老秋七位情诗网在任版主,将多年来写作的诗歌作品精选合集,推出《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这既是对各自写诗岁月的一次大检阅,也是网络友情的充分见证。
  这七位朋友身处异地,虽职业不同、未曾谋面,但因为内心始终萦绕着缪斯情结,相聚在情诗网的天空下。咫尺天涯,其实并不远。经历了喧哗与骚动之后,诗人的梦想已逐渐远去,不老的诗情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静静流淌。如果说中国情诗网是一个家园,那么我们就是这个家园的守望者。守望着我们的诗歌,守望着我们的心灵。
  《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的面世,既有七位朋友早年所写的诗歌作品,至今读来仍然让我们怦然心动;也有一些近期所写的新作,让我们感受到网络诗歌新鲜的潮汐。这些作品,或抒发真情,记录历史;或审视生活,关注生命,真实地刻下了多年来热爱诗歌的烙印。她是一种证明,即证明情诗网的版主在勤勉做好论坛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精神产品,超越自己的梦想。这其中饱含着网络朋友们满腔的热爱与深情
  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一再斟酌,不得不忍痛舍弃了许多值得留恋的诗歌。但我们仍精选了自己喜爱的诗歌,集体亮相,这次作品合集是诗歌创作的一次巡礼。从全部作品看,七位诗友都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人生,自有一种别致的情怀。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却都在生命之巅上体验思想,感悟诗意,敞开思索的空间,组成了潇洒的抒情背景。木雨梨香的诗歌清新与忧郁交融,如一道解冻的河流缓缓流淌;临荷听雨的诗歌雅致自然,如一阵暖风打开梦想的心扉;黑土地的诗歌质朴隽永,如一坛老酒回味绵绵;杜冷町的诗歌构建新境,如一座内心的花园隐含激情;洁白精灵的诗歌伤感流动,如一只穿过风雨的鸽子迎接彩虹;南海之湄的诗歌情采斐然,如一片绿叶上的露珠晶莹闪亮;老秋的诗歌意象生动,如一只洞箫吹出的音符片片洒落。
  涛走云飞,瞻念前程。诗歌作为精神的一种呼唤,她将永恒地伴随我们同行。
  阅读这本作品集,相信你我的心灵在震颤中聆听到久远的气息,会有落红如酒醉透你的心房,会有温暖的光焰映照着缪斯女神的脸庞……





  黑土地,曾用网名热土,黑豆。生于河北省保定市。现定居天津市。20世纪70年代曾作为知青,在北大荒某农场驻扎四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四年。80年代初进入某国营外贸公司工作,任外销员、科长、分公司经理等,2003年因公司改制解体,随之下岗。现供职于高等学校某学术刊物编辑部。

黑土地的诗路历程 

  严格的说,我只是喜欢看诗,不大会写诗。记得上大学时,在图书馆看闲书,偶然翻到一首诗,读了几句就被深深吸引住。当我一口气读完后,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大概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那首诗的名字叫《向困难进军》。诗的作者就是著名诗人郭小川。大概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诗歌了。
  2004年的第一场雪,突然间我觉得都下在我的头上。效力了20多年的企业就这样踢开了我。身心俱疲,百无聊赖,每天在各个论坛游荡……,仿佛是幂幂之中来到一个叫“中国情诗论坛”的地方。每天看看别人写的诗,散文,随笔,心情渐渐轻松。
  忽然一天,一种写诗的冲动油然而生。于是我生平写的第一首诗便诞生了, 名字叫做《梦想》。从此,便开始我的写诗历程。此后一首接一首。乐此不疲。差不多一年多时间,大约写了流、七十首诗。当然,和那么多才华横溢的诗友们相比,我的诗很不成熟,或者说不入流,当然更难入行家大师们的法眼。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写下去。因为我写的是我,我的生活,我的梦……我只想证明,我还活着,感受着,快乐着。在我心中那棵记忆的树上,挂着许多往事,有欢乐,有悲伤,有幸福,有痛苦……虽然已经过去,但还在心里,将与我相伴终生。这些便是我写作的源泉。正像法国作家涅克尔所说的:“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在诗歌浩瀚的大海,我的诗微不足道,甚至看起来很幼稚(从纯诗的角度)。我知道我的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更珍惜的是,在诗歌写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认识了许多诗人朋友。虽然未曾谋面,但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声音。随着他们妙笔生出的心情浪花起伏,我对诗的理解无疑也会长进许多。
  我喜爱诗歌,我在诗歌里快乐着……我喜欢诗的光环折射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我向往诗的四季里人们种植的真情。真的!
  那天,遇到一个以前的同事。他有些惊讶:"胖了!脸也滋润了。别人都愁得不得了,你到越活越年轻了!"是的,我不再为虚假的公司业绩操心,不再为复杂的人事闹心。每日在诗歌常青的绿荫下栖息,你说,我会变老吗?


  南海之湄,又名百话争言,羊年出生,祖籍山东,西北长大;小时候就喜欢诗歌,她认为诗歌是写给自己的心灵读物,所以自懂事以后写的第一首诗直到今天还珍藏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2004年中秋,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了网络诗歌,自此一发不可收,并于2005年1月加盟中国情网。迄今为止,其作品被《泰山周刊》、《诗者》、《情诗季刊》等报刊发表,并受到过专业作家的关注与评介。
  对于诗歌创作,其观点是:用心写诗,诗随情走!

南海之湄的诗路历程

  我喜欢花卉,无论是花朵细碎的米兰、艳丽雍容的牡丹、典雅清秀的杜鹃;每每伫立花前,我都想说美丽来自苦寒;我喜欢绿色,无论是田野的瘦弱、牧场的波浪、山谷的飘扬,每每望见绿色,我都想说生命的神圣在于不甘,我之所以喜欢诗歌是因为在我看来,诗歌是文字的花,诗歌是顽强的绿。
  作为一个业余的诗歌爱好者,首先我要感谢生活赋予我如此瑰丽的财富,令我在如水的岁月里激情不断,我还要感谢生活赋予我美丽的世界,让我在日月之下聆听天籁之音。我还想说,我的每一首诗歌都是我心情的写照,认真的写,虚心的学,勤奋的读,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必备的素质。
  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我是因为讷于言才喜欢写;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我是因为多愁善感才去写;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我是因为天性使然才努力的写——!
  诗歌属于性格;诗歌需要天赋;诗歌要有灵感;诗歌更要勤奋!


  临荷听雨:开往春天的地铁
  临荷听雨,生20世纪70年代,浙江省温州人氏。喜欢诗歌多年,但只限于阅读。2004年5月触网后,始开始诗歌写作。有作品发表于《泰山周刊》等报刊。2005年10月以来担任“中国情诗网”版主。她认为言由心生,诗贵情真。诗是一种自我的释放,一种本真的倾述,一种从情感到思想、再从思想到文字的沉淀与提升过程。如夏花之绚烂,或如秋叶之静美,是诗的两种最高境界。

临荷听雨的诗路历程

  诗歌于我,是始于少女时代的一个梦想,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舒婷的《致橡树》,我始终怀着一位旁观者虔诚而敬畏的心,仰视着那些诗人们璀璨的面容;却从未想过,有一天,也会提起笔来,在这个被云雾萦绕的田垄里,播下我稚嫩的种子。
  去年5月触网后,与大多数初学上网的人一样,在这个被意外发现的新天地里,我曾经沉湎于网聊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并由此催生了我的第一首诗《网聊有感》。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情诗网,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爱诗的朋友。在网友们的肯定下,我开始初涉诗海,至今笔耕不缀。这确乎是一个惊喜,当我将心中的喜怒哀乐,凝练成端正的方块字,通过那样一种淋漓释放的形式,我突然有了一种生命被重新创造的快感与惬意。以诗为证:“波涛之上/你微笑出现/以圣洁之光/点燃我黯淡双眸”。
  著名作家孙犁曾说过这样的话:“除了这几本书,我什么也没有”。知道今天我才体会到,他话里所蕴含的深深的感慨。藉凭着诗歌,一个人的生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重新塑造,我们的灵魂,才得以自由的飞翔。从没有一种文字,象诗歌这样,直抵人的内心。从去年的五月,到今年的九月,在这样的驱动力下,在论坛诸多网友热情无私的支持与鼓励下,我陆续写下这些还非常稚嫩粗糙的诗篇,我可以说我是很幸福的。在这些已经逝去的静美的岁月里,我选择这种方式,记下我的心路历程,记下我的所得所思,记下与这些新结识的朋友们,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以及我对他们的感激之心。这样的过程,无关功利,无关世俗,才会更为纯粹与甘美。“再也不用惧怕夜的犄角/会将心刺伤/那些坚锐的羽翅/已变得柔软而鲜艳”。
  如今,诗已经成了**常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部分,家里的书房、客厅、床头柜,各式诗集触手可及。每晚临睡前的夜读,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夜点心。有了诗,琐碎的家务也变得轻松悠闲;平凡的生活,因为这样的思索而充满了诗意。但对于什么是诗,至今我还是一无所知。我知道,这条人烟稀少的朝圣之路,是多么地漫长与曲折。正如我在一首诗里所写的:“灵魂的居所/水远山高/染白了那些日夜兼程/追赶的声音”,而我还只是一个在站台徘徊的旅客,期待着登上那辆梦中的地铁,到达一个叫做春天的小站……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02-2024 情诗网 Qing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