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诗人以含蓄蕴藉的象征手法来描写记载“文化大革命”带给人们累累伤痕的“墙”。使读者在伤感迷惘的氛围中联想起那充斥着无休止的批斗、中伤甚至草菅人命的黑色年代。
诗人将对历史的反思与走出迷惘失落的希望灌注在“雪白的墙上”。“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许多粗暴的字”,我们从中隐约感受到大字报满天飞、红卫兵与造反派打砸抢的特定时代氛围。“妈妈,你也哭过,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雪白的墙”并非普通之墙,上面横七竖八的批斗标语可以轻而易举地葬送一个家庭。那“粗暴”的字,让无数人家破人亡,无辜地“殉葬”,无数人带着心灵的伤疤以泪洗面,艰难度日。诗人感受到历史的悲哀,并向不堪回首的十年“文革”进行悲戚的控诉。
而今,雨过天晴,历史揭开了惊心动魄的那一页。诗人买“蜡笔”时“看见一位工人,费了很大力气,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他微笑着让“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人们正奋力挽救历史性的错误,人性沉沦、兽性彰显的历史已被新的时代抛在了身后,旧日的伤痕正被轻轻抚平。“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还要洁白的墙,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诗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对未来欣喜不已。这堵墙“站在地平线上,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爱洁白的墙”,诗人走出迷惘困顿,心情豁然开朗,欣慰之下,向世界呼出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宣言:“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